网站首页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四史"学习 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 学习资料  



党的统一领导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历史文化学院  刘波 李军

193712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胶东抗战第一枪。此后,胶东抗日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壮大,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各级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1年秋,中共中央局指示王荷波、邓中夏两名同志到胶东地区开展筹建党组织活动。1923年,郭寿生成为胶东地区第一位党员,并于次年创立了中共烟台海军学校小组,它是胶东党组织的发轫。19282月,中共党员宋海秋在莱阳县石龙沟建立了党支部,3月,李伯颜在莱阳县建立了胶东地区第一个党的县委——中共莱阳县委员会,并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了联系。到19332月,除青岛外,胶东地区分别建立了烟台市委、文登特支、莱阳县委、掖县县委、牟(平)海(阳)县委等直属山东省委领导的中共地方党组织。

19333月,第一届胶东特委在牟平刘伶庄成立。从此,胶东特委统一领导胶东各县的党组织工作,胶东地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机构。193712月,中共山东省委指派理琪成立第四届中共胶东特委,受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胶东地区党组织由秘密活动转入公开活动,为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做好了准备。

1938年底,中共胶东区委成立后,建立了隶属于胶东区党委的东海特委、北海特委、南海特委、烟台市委以及西海特委,各党组织分别对不同的地区负责,领导各县的抗日工作。1940年初,区党委为使党支部能发挥核心作用,领导党政军民工作,成为抗战的战斗堡垒,提出对所有支部进行教育、整顿,通过创建模范支部加强对党支部的教育整顿,各级抗日政府不但吸收了大量思想牢靠、觉悟高的党员,而且在胶东区建立了几千个党支部,使各地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到1942年底,胶东党组织的规模有了巨大发展,全区基层党支部达到2670个,工人和贫雇农党员在党支部中占多数,党员在军队中达到了4500多人。

19422月至1945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中共胶东区委响应中央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的号召,开展整顿“三风”运动。历时三年的整风运动,胶东党组织逐渐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广大党员、干部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刻认识到宗派主义的潜在危险,从而改善了领导与民众、党内与党外、军队与地方等的关系,增强了团结,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19371224日,以理琪为书记的中共胶东特委依托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随着起义部队的壮大和形势的发展,19381月,中共胶东特委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同时,将起义部队重新整编为“三军”一大队。不久,整合文登、荣成拉起的武装部队,成立了“三军”第二大队。

19382月,军政委员会决定,除留下少数人在原“三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水泊设立留守处外,“三军”及军政委员会领导机关人员西进抗日。在胶东西部,黄县党组织建立了“三军”第三大队,即墨党组织建立了“三军”第九大队,掖县党组织成立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时,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八支队由寿光、潍县一带向胶东方向进军。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胶东特委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三军”西上蓬、黄、掖,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加强对人民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19384月,中共胶东特委指派副书记吕志恒到掖县沙河镇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八支队开进黄县,协助整编同“三军”三大队合作的国民党武装,胶东特委暨“三军”总部同时进驻黄县。5月,根据4月联席会议决定,胶东特委及“三军”总部率主力抵达黄县,驻石良集、文基姜家一带,组织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开辟和扩大蓬、黄、掖抗日根据地,中共胶东特委召开“三军”、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和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八支队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了“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

19389月,第三军与掖县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下辖6个团,共7000多人。19409月,第五支队改称第五旅,同时成立新第五支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第五支队的成立标志着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已由零散、各自为政的游击队伍整合成为了受党中央统一指挥的军事兵团。19412月,许世友带领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19427月,作为山东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的胶东军区成立,下辖东海、北海、西海、南海4个军分区,第五支队撤销,第一、第二团分别改称第十六、第十七团,第三团拆编,与第五旅同归胶东军区领导。19433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五旅番号,军区直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团,第十五、第十七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

19459月,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扩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五、第六师和警备第四、第五旅。解放战争中,胶东军区部队作为胶东人民的子弟兵,以上述主力部队和各军分区地方部队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先后发展为三野和四野的四个纵队。

从八年的胶东抗日武装的壮大过程可以看出,胶东的抗日武装坚决执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和治军原则,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对敌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

1938年,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建立,它是我省首个专署级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成立为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夯实了政权基础。继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以后,东海专署、西海专署、南海行政联合办事处也相继成立。之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系统开始初具规模。

依据省委指示,为了健全抗日民主政权,稳固抗日根据地,胶东区临时参议会成立,它代表广大胶东民众的最高集体意志。为了适应抗日政权的迅速发展,19427月,在栖霞成立了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它的成立标志着胶东抗日政权已经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至此,在胶东区委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从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到四个海区专员公署(办事处)和县、区、乡、村六级完善的抗日政权体制。抗日政权的完善有力地保障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供给,为取得胶东地区的抗日胜利做好了准备。

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后,便着手贯彻施政纲领中提出的“贯彻民主政治”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选举条例、选举办法并公布实施。胶东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坚决贯彻施政纲领中的“实行三三制的政权组织”政策。“三三制”原则,是我党实行广泛民主的重要体现,使我党在最大限度内团结了一切社会进步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鼓励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抗日政府对于参加抗日的军属采取优待政策。北海专署公布了优待抗日家属的规定,免去劳役,规定子弟免费入学,发放优待粮、优待金等,各县还成立了义务收耕队,帮助抗日家属收割粮食,帮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抗日政府为抚恤死亡将士的家属以及残废军人,颁布了抚恤条例,阵亡将士的后代,都获得了政府的优待与救济,残废军人也得到了适当的安排,从而保证了遗属以及伤残军人的日后生活问题,解除了即将参军的革命青年的后顾之忧。多项惠民政策的实行,使得抗日根据地人民对抗日政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拥护抗日政府的领导,更加激发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忱。

1941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胶东抗日根据地从19428月至1943年底进行三次“精兵简政”,整编了党政军群机关,缩减了非战斗人员,改进了党政军群机关的工作作风,缓解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为争取胶东地区的抗日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胶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经验和启示

回顾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共胶东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共胶东党组织紧紧跟随党中央的步伐,将党中央的精神具体落实到开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活动中来。第一,建立了胶东各县抗日政权,夯实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基础;第二,统一了各县的抗日武装,开展了一系列的敌后游击战争,壮大了胶东的军事力量;第三,根据胶东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金融业、兵工业、农业、手工业、渔业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为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经济保障。胶东抗日根据地在党组织的正确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胶东地区武装斗争的总后方,为胶东地区的解放以及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再次证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能够严格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胶东抗日形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党自身的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根据地人民牢牢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将民族的解放、民生的改善、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紧紧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从党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历史经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抓牢组织建设,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坚强堡垒,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关闭窗口
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制作
鲁ICP备号: 09096634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9号